45岁以下3个月社保即可落户,合肥楼市会重演 "抢房潮"?

2025年3月18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放宽合肥市主城区落户限制。
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为合肥楼市注入新动能,更折射出中国城市竞争的深层逻辑 —— 以人口吸引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竞赛正悄然升级。
政策松绑:人口红利与楼市需求的双重激活
此次合肥落户新政的核心在于降低门槛:在合肥或长三角区域累计缴存社保6个月(45周岁以下缩短至3个月),即可落户单位或就业地公共集体户。
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户籍制度的地域限制,将长三角社保缴纳年限纳入累计范围,形成 “政策协同圈”。
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新增常住人口21.9万人,增量居全国首位,政策的持续优化有望进一步巩固这一趋势。
对楼市而言,落户门槛的降低直接扩大了潜在购房群体。尤其是新市民、年轻人才及外来务工人员,其住房需求将从租赁市场逐步转向商品房市场。
以2024年合肥 “房十条” 为例,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等政策已推动新房成交量环比增长483.78%,二手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此次落户政策的叠加效应,或将加速 “人口导入 — 住房消费 — 城市发展” 的良性循环。

市场反应:结构性机会与长期挑战并存
短期内,合肥楼市有望迎来一波需求释放。
据克而瑞分析,当前合肥库存以刚需和刚改产品为主(占比53%),改善型住房供应相对不足。新政下,年轻群体的首次置业需求与外来人口的安家需求将集中释放,推动中小户型房源去化。同时,“卖旧买新” 政策与落户政策的联动,可能促进二手房市场流动性,形成 “以旧换新” 的链式反应。
但市场也存在隐忧。合肥新房供应增速放缓,2024年部分区域待入市项目有限,可能导致结构性供需失衡。此外,随着一线城市楼市政策调整,房企资金流向可能向核心城市倾斜,合肥需通过优化土地供应、提升城市品质来保持吸引力。
安徽省房地产协会专家指出,政策效果需逐步释放,短期房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
区域示范:省会城市落户竞争的“合肥样本”
合肥的政策调整并非孤例。近年来,南昌、石家庄等省会已推行 “零门槛落户”,武汉、长沙等城市也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吸引人才。
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意味着合肥作为 I 型大城市(城区人口超300万)的政策探索,可能成为同类城市的 “试验田”。
其他省会城市的跟进意愿取决于多重因素:经济活力、产业布局、公共服务承载力等。
例如,福州、厦门等东部城市可能通过叠加人才补贴政策吸引高端人口;而中西部如贵阳、南宁等城市,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以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口红利。
但需注意,盲目放松落户可能加剧“大城市虹吸效应”,中小城市面临人口流失风险。

未来展望: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竞争逻辑
合肥的实践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从 “土地城镇化” 转向 “人口城镇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激活内需潜力。
未来,省会城市或将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强省会如合肥、武汉依托产业和创新优势吸引高技能人才;区域中心城市则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承接人口转移。同时,城市需同步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避免“人口导入—服务过载”的恶性循环。
对于楼市而言,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将推动市场从“增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合肥试点的“第四代住宅”、绿色建筑等创新方向,可能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标配。
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跨区域社保互认、公共服务共享等机制的完善,或将重塑区域楼市格局。
合肥落户新政不仅是一城之策,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缩影。在人口流动加速、城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楼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晴雨表,正见证这场静悄悄的变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