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为143元/月,农民人均实际领取水平约为240元/月;而城镇职工养老金人均水平已达3400元/月,两者相差近14倍。若将农民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对比,差距甚至超过数十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绝对数值上,更反映在养老金调整机制的结构性失衡中:


  1. 计算方式差异职工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与个人缴费年限、工资基数直接挂钩,2025年人均基础养老金已达1000元以上。而城乡居民养老金中,90%以上参保人未建立个人账户,主要依赖中央和地方财政发放的基础养老金,2025年全国最低标准仅较上年提高20元至143元。
  2. 历史积累差距职工养老保险自2005年起已连续21年上调,累计涨幅超3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自2014年制度并轨后仅调整7次,年均涨幅不足5%。以北京、上海为例,2025年职工人均养老金分别达6200元和5800元,而当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仅为1490元和1300元。

  这一差距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与制度背景:


  1.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剪刀差"政策积累工业资本,农民以低价农产品支持城市发展,却未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障机制。改革开放后,农民工群体虽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却因户籍制度限制长期游离于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之外。
  2. 制度覆盖的差异化路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始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经过多轮改革形成现收现付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是2009年新农保与2011年城居保合并而来,缴费标准低(年缴200-5000元)、财政补贴有限,且缺乏个人账户积累。
  3. 财政投入的结构性倾斜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补助占比达85%,但全国统筹尚未实现,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差异显著。例如上海2025年基础养老金达1490元,其中地方财政补贴占比超90%;而云南、湖南等省份仍执行143元国家标准。

以后能追平吗?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多位重量级专家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及公开场合提出系统性改革建议:


  1. 追平时间表与目标设定郭树清提出"未来5-6年将城乡居民养老金逐步追平至城镇职工低线",按当前1000元职工低线测算,需年均增加基础养老金200元,总投入约4000亿元/年。
  2. 周小川建议"划拨国有股权资金充实养老基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也支持该方案制度优化方向缴费机制改革:建立"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双轨并行模式,允许农民按土地流转收益、集体经济分红等非工资性收入缴费。
  3. 转移接续完善:打破城乡养老保险壁垒,实现跨地区、跨制度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财政责任重构:明确中央与地方按6:4比例分担基础养老金增长责任,建立养老金待遇调整指数化机制
  4. 资金筹措路径除国有资产划拨外,还可探索: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不低于5%专项用于养老基金。将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按比例划转养老基金。发行养老特别国债,建立专项清偿基金。

可行性分析:挑战与应对策略

  实现养老金差距缩小面临三重挑战:


  1. 财政可持续性压力按年均4000亿元增量测算,到2030年累计需投入2.4万亿元,相当于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建议采取"中央财政托底+地方财政配套+国有资产划拨"的多元筹资模式,同时探索养老金投资运营增值渠道,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年化收益率约3.5%-5%,可部分缓解支付压力。
  2. 制度衔接复杂性需同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法》立法进程,统一城乡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待遇计发规则。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郑功成建议,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同时设置"缴费年限折算"条款,使农民工群体过往劳动贡献得到合理补偿。
  3. 社会公平认知差异部分公众担忧"劫富济贫"式改革可能影响制度可持续性。对此,需加强政策宣传,明确改革将采取"渐进调整、分类施策"原则,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基础养老金达标,而非简单拉平所有待遇差异。

结语

  缩小城乡居民与职工养老金差距,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举措。正如郭树清所言:"农民为中国经济和财富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养老权益理应得到更好保障。"通过制度创新、财政改革与法律保障的多维发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终将建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