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


  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


  其中专门提到“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江阴老龄化程度较高,截至2023年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5.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8%。全市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正成为大势所趋。但江阴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产业规模偏小、专业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


  近年来,市民政部门聚焦老年人需求,深入推进居家养老银龄助餐、援助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舒心的养老新生活。


  联网守护保安全


  让居家养老更智能


  早上9点,73岁的沈阿姨步行10分钟,来到了澄江街道西大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里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护理人员很细心地照料我们,不仅经常为我们测量血压和体温,还组织我们包饺子、做手工。炎炎夏日,我们在这里过得很舒心。”沈阿姨笑呵呵地说。


  遍布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夏日纳凉避暑的好去处,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对于部分失能、半失能,以及高龄老年人,江阴提供的守护举措更是贴心。今年91岁的张明顺是一名独居老人。今年4月,在澄江街道澄南社区民政专员的协助下,张明顺家人给老人在家中免费安装了“一键紧急呼叫”设备。不承想,没过多久,这套设备就发挥了作用。“7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我们在外出就餐时接到澄南社区的电话。电话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独自在家的父亲感到身体不适,自己按响了床头的‘一键紧急呼叫’设备按钮。社区已经联系‘120’上门。”张明顺的女儿张艳萍告诉记者,等他们赶到家时,救护车已经到了家门口,“幸亏送医及时,父亲得到了及时救治,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智能居家守护装备,一头连着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一头守着贴心服务的助老员。在“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指挥中心,数十位养老服务热线接线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在老年人发生跌倒、呼救、长时间未移动等情况时,该服务平台的大屏幕会出现弹窗提示。一旦发现弹窗提示,接线员会立即处理。“澄颐享”平台管理人员王振宇介绍:“‘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自2023年5月1日起提供24小时居家安全守护服务以来,已经累计守护对象2060户,接收有效呼入359个,成功处置严重危及生命案例38起,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筑起安全屏障。”


  打造“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养老保障“一张网”,构建“智慧养老”新生态。之前由于未实现综合平台统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养照护服务体系存在一些短板,这导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往往只能被送至康养机构。“如今,全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接入了很多专业化医疗资源,不仅能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护服务,还能减轻老年人家属的照护负担。”市养老协会会长谢志强表示,该平台后续将通过打通专业服务的资源链接通道,强化专业人员的培训、轮训等,全面提升护理队伍专业能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


  近年来,江阴加快推进智慧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数据库,在网上公布服务机构信息、服务内容,并结合老年人日常需求形成相关菜单,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江阴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监管体系,加强对养老服务质量和价格收费的监督管理,同时严格监督补贴的使用情况,切实为全市老年人创造宜居便利、服务上乘的养老环境。


  “幸福养老”落实处


  提升“舌尖上”的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一餐饭”,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银龄暖餐”已成为江阴养老服务的一张闪亮名片。


  刷脸、打饭、入座……每天中午11点,利港街道老年人助餐点内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里饭菜口味清淡,很适合老年人,政府还给助餐补贴。两年来,我都在这里用餐。”老人梅丽秀对该助餐点的饮食很满意。江阴创新“个人掏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的多方支撑、多元参与方式,拓宽老年餐资金保障渠道,让老年人愿意吃、吃得好。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各镇(街道)创新送餐模式,发挥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党员等联动作用,打通为老送餐“最后一百米”。家住利港街道西石桥社区的陈盘娣今年83岁,因行动不便平时几乎不出门。助餐员每天在助餐中心取餐后赶七八公里路,在上午10点半前为老人送上热腾腾的饭菜。陈盘娣告诉记者:“我的子女平时都要上班,来不及天天给我做饭。以前邻居、亲戚有空时会送些饭菜给我。助餐点的饭菜荤素搭配,令我很满意。”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助餐是老年人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一个人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这些都是困扰老年人家庭多年的“顽疾”。市民政局以老年助餐为突破点,把老年助餐中心、助餐点建设放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目前已建成助餐中心17个、助餐点212个,每年服务老年人超81万人次。与此同时,全市各镇(街道)积极开展“银龄暖餐”服务项目,编织以镇级中央厨房统一做餐、村(社区)居家站点集中就餐,辅以送餐上门为核心体系的助餐网络,托举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强化保障优举措


  托起“夕阳”无限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十四五”期间,江阴先后出台《江阴市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实施办法》《江阴市养老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有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定,每年投入9000余万元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江阴养老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建成服务内容丰富多样、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质效良好、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具有江阴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多种运作方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市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占比近80%。江阴市获评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入围第二批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地区。


  “我们将围绕重点人群、重点需求,做好‘基础性+个性化’服务, 让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切实得到满足。” 市民政局副局长俞洋表示,接下来,江阴将以“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形成“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相融合的“家门口”养老模式,进一步优化康养服务,常态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提升社区养老规范化、专业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江阴将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养老顾问队伍,并加强培训和管理,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