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保用药却两次进入国家集采的“神药”


  由辉瑞公司研发的西地那非(俗称“伟哥”)作为全球首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口服药物,于2000年7月进入我国市场,售价为128元/片,价格昂贵。当时我国城镇居民月均收入约 572 元,一片伟哥相当于普通工人近三天的收入,但限于专利保护(中国市场至2014年)国内无法仿制。但市面上能买到原料,不少药厂会自行压片内部使用。当时辉瑞公司开会时曾猜测,说在中国市场每卖出一片“真”西地那非就有400片被实际使用,可见其市场巨大。


  西地那非虽未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却在2020年第三批国家集采和2023年第九批国家集采中两次被纳入,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创新、市场需求与医疗价值的多重驱动。以下从政策逻辑、临床需求、市场影响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逻辑:集采扩围与“以量换价”的突破


  1.国家集采的阶段性试点


  第三批国家集采(2020年)将西地那非纳入时,其尚未进入医保目录,这属于早期政策探索。当时集采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以量换价”降低高价药负担,尤其针对市场竞争充分、临床用量大的品种。西地那非作为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大品种,符合“量大价高”的集采标准。例如,齐鲁制药以2.08元/片的“地板价”中标后,价格降幅超90%,直接将该品类带入“2元时代”。目前辉瑞100mg仍然销售100元,而集采后药店里可以买到最低2元一片50mg的仿制药。


  2.政策导向的转变


  国家医保局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明确,集采不再局限于医保目录,而是优先选择临床必需、用量大、价格高的品种。这一政策调整为非医保药品常态化纳入集采奠定了基础。


  二、临床需求:从ED治疗到肺动脉高压的“跨界”价值


  1.勃起功能障碍(ED)的庞大市场


  我国ED患者超1.4亿人,且呈年轻化趋势。西地那非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年销量超10亿片,市场规模巨大。集采前,原研药价格高达100元/片,某仿制药约30元/片,患者负担沉重。集采后,齐鲁制药的2元/片价格使药品可及性大幅提升,尤其惠及中老年患者和基层医疗需求。


  2.肺动脉高压(PAH)的“超说明书”应用


  西地那非最初用于心血管疾病研发,后发现其对PAH有显著疗效。钟南山院士曾呼吁将其纳入医保,因PAH患者终身用药费用高达每年20万-30万元,而西地那非联合治疗可节省45%费用。尽管未进入医保,但集采降价间接惠及PAH患者,例如白云山“金戈”在2024年销量下滑的背景下,仍有大量PAH患者通过院外渠道购买。


  3.医保目录外的“刚需”属性


  西地那非的临床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但因“增强性功能”的标签被排除在医保之外。集采通过“去医保化”操作,直接降低患者自费负担,体现了“少花钱、看好病”的政策目标。


  三、市场影响:集采重塑竞争格局与患者选择


  1.价格战与市场分化


  集采导致西地那非价格断崖式下跌,原研药市场份额从70%降至不足10%,仿制药销量也因价格竞争下滑。但集采中标企业通过“以量补价”实现市场扩张,例如某仿制药在医院渠道的份额从不足1%跃升至75%。


  结语


  西地那非的两次集采是医保政策创新的缩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尽管其未被纳入医保,但集采通过“去医保化”操作实现了“降价不降质”,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未来,随着集采扩围与政策优化,更多非医保药品可能进入集采,推动医疗资源向临床刚需倾斜,最终实现“少花钱、看好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