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器官移植纳入医保,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的考量是什么?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人民医院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陈静瑜,今年建议将器官移植纳入医保。此前,他曾成功推动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设。3月3日晚,上午刚随江苏省代表团乘高铁到北京的陈静瑜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
陈静瑜表示,目前,我国的器官移植手术费用还未完全纳入医保,这对于许多急需做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他们求生路上的瓶颈。因此他建议,将器官移植手术费用全部纳入医保,部分地区可采取大病医保或单病种限价的措施,比如成人肝移植20万,肺移植30万。此前,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等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呼吁器官移植进医保。
为啥呼吁器官移植纳入医保?
目前各省器官移植医保覆盖范围并不同
陈静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器官移植是否纳入医保,存在着区域公平性问题、参保人公平性的问题。目前各个省对器官移植医保的覆盖范围不一样。肝移植和肾移植手术比较普及,医保覆盖面也比较广,但心脏移植和肺移植的医保报销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陈静瑜举例,他现在工作的浙大附二院所在的杭州,心脏移植和肺移植没有进入医保,只有肝移植和肾移植进入。而在江苏,心肝肾肺移植均己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其中,肺移植的费用最高,一位肺移植的受者在江苏无锡接受肺移植手术,总的费用为50-60万。经过医保报销,最后自理部分仅需15-20万。此外,术后免疫抑制剂用药费用85%可以医保报销。如此一来,有些外省的呼吸衰竭病人提前将医保转入江苏,从而享受江苏的医保政策,这样其实占用了江苏的医保总额。陈静瑜提到,无锡的医保部门会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检查。这是地区医保的不平衡带来了病人的矛盾。
肺癌和肺移植医保政策不同
肺癌病人数量巨大,治疗费纳入医保,但器官移植病人基数却很少
另一方面,在参保人公平性问题上,陈静瑜把肺癌病人和肺移植受者做了对比。在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是肺癌,其诊断及治疗都纳入了医保,包括药物、手术、化疗、放疗,甚至很贵的靶向药物。肺癌病人数量巨大,每年仅新发患者就近百万。而肺移植虽然手术费用较高,但即使是在快速增长的2021年,全国受者也仅有775例,心脏移植也是一千例不到。肝移植约为五千例,肾移植约为一万例,所以全国一年器官移植也就是两万个病人,基数是非常小的。
陈静瑜认为器官移植同罕见病类似,基数很低,医保应该平等覆盖到这些为数很少的患者。
陈静瑜给红星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肺癌病人的医保费用至少要5到8万,而心肝肾肺移植平均报销30万的话,加起来也远不如为数百万的肺癌医保费用。而且,因为现在早期肺癌很多,这样的病人不会马上面临死亡,但对一个急需肺移植的病人来讲,不做移植就真的会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痛苦。
期待器官移植纳入医保,让民众公平享受
作为肺移植手术的权威,陈静瑜一直对国内肺源利用率低的情况感到痛心,很多肺源因为没有病人被浪费掉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者因为负担不起费用而放弃移植。而如果将肺移植全面纳入医保,病人支付能力将大大提高,肺源利用率也将有效提升。陈静瑜的目标是,把每年的肺移植提高到一千例。
“我国的器官分配体系是非常公平的,在价格的问题上,器官移植纳入医保可以让民众公平享受,而不是成为‘有钱人的手术’。”陈静瑜说,这可以降低家庭负担、不至于因病致贫,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富裕。
陈静瑜强调,我国器官移植的体系和目前发展的势头,举世公认是非常好的。如果能纳入医保,不仅可以挽救更多国人的生命,更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赢得更多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陈静瑜同时还建议,器官移植手术费用全面公开透明,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还要加强器官捐献宣传,让器官捐献、拯救他人、生命延续的理念深入人心。
建立立法承认脑死亡即是死亡
此外,肺源利用率低,也与我国许多供体长期使用呼吸机,肺感染后才捐献出,因而不能使用的原因有关。我国以心脏死亡作为人死亡的标准,一个人在大脑死亡后,如果还有心跳,家属和医生一般会用医疗设备进行呼吸支持,来维持其他器官的运行,而呼吸机维持下的器官感染风险很高。
因此,陈静瑜今年还拟提交加快我国脑死亡立法进程的建议。实际上,他已两次提出过此建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答复。今年他将再次提交这一建议,希望在现行法律中增加一条明确承认脑死亡就是死亡,使我国完全和国际接轨。
这只是脑死亡立法的一部分意义。陈静瑜强调,更重要的是,脑死亡立法是对公民人权的尊重,是保护公民尊严与利益的需要;其次,也是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的需要。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实习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