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带小女儿去门诊输液,遇到了一个同来就诊的研究生大男生。因为看不懂医保结算收据,被导诊小姐姐说道:连这点儿账都研究不明白,你的研究生都白念了。

  早上8点刚到,门诊部就已经人头攒动。这段时间流感病毒肆虐,不论大人,小孩还是青年,中年,好多人都纷纷中招。我和小女儿以为能赶个早,结果到了才知道前面有好几个人在排队了。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中等身高的大男生,干净利落的小平头,白白净净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镜片里面藏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身穿黑色棉服,黑色运动裤,白色运动鞋,鞋的边缘没有一丁点污渍。身后背了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打眼儿一看就知道,是一个积极阳光,精气神很足的小青年。


  因为心里着急,只想着让大夫快点给他看完,下一个就轮到我们,也没太听清大夫跟他说的什么内容,这个时候大家心里关心的只有自己,我猜想大概率也是这一波流感。


  等了大约有5分钟,终于给那个大男生看完了。然后看他拿着单子走出诊室,去收款处交费了。


  这个时候轮到大夫给小女儿看,询问了这两天的情况,问一下病情有没有好转,小女儿告诉大夫:经过两天的输液,已经不发烧了,现在就是嗓子疼,咳嗽的厉害。


  然后大夫说:那就继续再开两天的药,但是炎虎宁只能打三天,所以一天开了头孢炎琥宁和氨溴索,另一天只开了头孢和氨溴索。


  这个过程大约也有5分钟左右,看完以后我也拿着单子,走出诊室去收款处交费。因为我忘了带小女儿的医保卡,所以我用微信支付,而刚才那个大男生则采用医保支付。


按理说他比我先出去交费,这个时间应该已经交完了。但事实并没有,收费窗口,按支付方式被分为两个窗口,我在现金收费窗口,那个男生在医保收费窗口。

  我在交费时,就听旁边的窗口收款小姐姐,一直在跟他解释收费比例,收据费用产生的原因。直到我把费用交完了,他还没有动。


  这时,医保收费窗口那一列的人,已经开始躁动了。三三两两的人错过前面的人头,抻着脖子往前看。嘴里不停的嘟囔着:怎么这么慢?能不能快一点儿?


  收费小姐姐迫于压力,跟他说:这样,你先把费用交了,好不好?然后我找导诊人员给你解释。大男生好像也意识到了,这样一直占用大家时间不太好。就不情不愿的把费用交了。


  我交完费去药局取药,然后返回输液室,把药交给护士,这时输液室已经有一半的座位都坐满了,等护士把针打上以后,我就对小女儿说:妈妈去外面大厅等你, 我定好闹钟,20分钟以后再过来。小女儿点头表示同意。


  我心里想着,一个是占用病患的输液沙发不太好,另外也是忌惮这个房间有太多病毒。所以,我还是出去等着比较好。


我来到药局旁边的,靠墙暖气片的角落里站着,这时看见刚才那个大男生和一个导诊小姐姐,站在药局的窗台外面。

  只听导诊小姐姐说:你看啊,你开的这些药,有一些是医保报销范围内的,剩余一小部分不是。而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也是按照比例收费。医保承担一部分,个人自付一部分。医保承担的部分由医保卡划卡支付,那么个人自付的就由你自己来掏钱。


  大男生说:我还是不太懂,那么医保报销的比例是多少呢?每一种药的比例一样吗?


  导诊说:我刚才跟你说的还不够清楚吗?如果实在就是想把每一项费用弄清楚,我只有拿笔来给你算一下了。说完后,问药局里的大姐,要了一支笔,一张纸。此刻导诊小姐姐的态度还算正常。


  只看导诊小姐姐,在纸上边写,边对那个男生说,这项收费比例是多少钱,那项收费比例是多少钱,加起来总共多少钱,总金额减掉医保报销的,剩余的就是需要个人承担的。然后又问,你听懂了吗?


  大男生说,还是不太懂……


  这时导诊小姐姐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开口问道:小伙儿,你什么学历?


  大男生说:研究生。


  导诊小姐姐说:你这研究生,这么点账目都研究不明白,这研究生不白念了吗?


  大男生虽然戴着口罩,但能看出他的面部表情是微笑着的,并没有因为刚才那句话而生气。


  随后导诊小姐姐说:我没有时间,再继续给你解释了,刚才写的单子,你自己有空好好研究研究吧。说完转身就离开了。


  因为费用已经交了,即便不懂,也不能只纠结在这一个问题上,所以只看到大男生,把单子递给药局的大姐,等着取完药,拿着走向输液室了。


  我心想:可能正因为这个大男生对什么事情,都刨根问底,追本溯源,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弄懂,才能考上研究生的吧。而且,被说了“研究生都白念了”,也没有生气,反而还以微笑,说明这个大男生性格也很好。


  只不过是在这种场合,他反复的提问,让医院导诊人员很反感,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忙了,每天接触患者那么多,每个人都很着急,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们一般人,去医院就诊,结账时都不会太认真计算收据上的金额,一般都是收费电脑算出来多少就付多少,要多少就给多少。像大男生这样的人并不多。说明他是一个认真仔细的人,只不过这种认真差点惹怒了导诊小姐姐。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这个大男生,刨根问底,是不是礼,暂时不论,但他不懂的收费细则,要问清楚是他的权利,而导诊负责解答,也是医护的义务。只是这个结果好像彼此都不太愉快。两个人都没错,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因为大男生,在这一件事情上纠结,浪费了时间,所以我女儿打完针了,他还没有打完。走出输液室的时候,我看见他在门口,安静的坐着,觉得他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