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世界急救日”。近年来,绍兴致力于通过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公众在面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2022年,绍兴推出“校园守护”“机关先行”“交通救护伴行”等“救在身边”九大专项行动。去年,《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顺利颁布,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无偿救护、救死扶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促使市民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市的应急救护工作开展情况和该《办法》,今天,我市召开宣传贯彻《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暨“救在身边”行动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绍兴市红十字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的原则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着重围绕“不愿救”“不敢救”“不会救”等工作难点痛点,推动《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出台、施行,健立完善“救在身边”应急救护长效机制,系统重塑应急救护工作体系。


  第一方面:我市推动《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落地落实的成绩举措。2024年2月,《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绍兴市人民政府令第106号)正式施行。施行7个月来,我市“救在身边”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


  首先是推进机制更为顺畅。27个部门及6个区、县(市)政府建立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力推进机制。红十字会、教育局等9个部门牵头共同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校园守护”等“救在身边”主题九大专项。


  其次是培训模式创新实践。严格施行“教考分离”,到目前全市培养考官267名,注册应急救护师资1468人;同时探索将应急救护持证培训融入人力社保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浙里博爱”应用,上线“浙里办”,开辟急救“云课堂”,累计点击量逾212万余人次。


  三是培训阵地多点开花。从最初的高校、医院等重点院校单一布局逐步向特色站点、基层延伸,阵地建在群众身边。市县一级,创设应急救护培训阵地28个;镇街一级,累计建成93个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村社一级,与“博爱家园”同步推进救护培训站点建设。


  四是培训质效持续提升。从制度规范、队伍建设、工作督查、培训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规范提升培训质量,市红十字会还通过第三方测评检验培训成效。截至目前,绍兴市已累计培训应急救护持证35.9万余人次,累计普及培训295.1万余人次。我市连续荣获第六届全国及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团体第一名佳绩。昨天,在台州举办的2024年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师教学技能大赛中,绍兴又获得了团体一等奖。


  在这7个多月中,为进一步推动办法落地落实,规范无偿救护认定奖励保障工作,市红十字联合市司法局、卫生健康委、公安局、文明办、新闻传媒中心反复研究、商讨。怎样认定?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操作?如何奖励?据了解,目前国内尚无体系化的可借鉴做法,该项工作创新性强、难度大。市红十字会前后开展调查研究、意见征集、修订完善50余次,除了部门专家外,前后还邀请多位律师、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师资等参与,并充分听取吸收基层意见建议,最终形成现在的《绍兴市无偿救护认定奖励保障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版。细则的核心内容:


  一是明确了认定奖励范围。奖励分“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奖”和“绍兴市无偿救护奖”两类。列入促进奖的范围较为宽泛,主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学习运用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参与无偿救护,另外,根据第106号政府令规定,绍兴市红十字会还将在有争议时,能站出来为无偿救护行为提供合法有效证明的人员也纳入了促进奖范畴。“绍兴市无偿救护奖”分为金银铜奖三类,分别就运用应急救护技能直接对急症、急重、急危人员进行无偿救护的人员,跟据其在案例中的所起的作用大小及取得的成效分别授予相应奖项。


  二是规定了申报认定程序。按照“申报-初审-认定-确认-复核-公示-表彰”七个步骤开展认定奖励工作,申请人可以自无偿救护行为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向行为发生地县级红十字会提出申请,由县级红十字会负责初审,初审通过后,由市红十字会原则上于每季度末组织评议或复评委员会开展认定(复评)工作。


  三是制订了奖励标准。“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奖”通过发放荣誉证书予以精神鼓励。“绍兴市无偿救护奖”依据认定级别按照铜奖1000元、银奖2000元、金奖3000元,单个案例总奖金不超过6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并发放荣誉证书。同时也制订了对因故陷入困境的获奖人员家庭的关爱措施,以及明确了无偿救护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等法律保障。


  第二方面:“救在身边”行动几项安排。结合第25个世界急救日,我们有4项工作安排。


  一是推选一批无偿救护先进典型。在全市范围开展寻找“无偿救护人”活动,对照《绍兴市无偿救护认定奖励保障工作实施细则》(试行),首次褒扬一批“绍兴市无偿救护奖”和“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奖”获得者。届时,我们还将隆重举办一场“救在身边”典例展示活动,通过在群众身边的、鲜活感人的无偿救护事迹展示、典型采访,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二是推进“护航赛事 救在身边”专项行动。9月,绍兴市红十字会将在市奥体中心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宣传、启用红十字救护自助驿站;组织专门针对体育从业人员、体育运动爱好者的应急救护专场培训。希望通过宣传、普及、培训,使更多群众和志愿者参与运动现场的应急救护保障。


  三是举办一场红十字家庭应急救护大赛。前期已经在6个区、县(市)开展了参赛家庭的选推工作,目前各区、县(市)参赛家庭已产生,将在近期举办决赛,决赛环节有理论知识竞答和技能现场操作,届时将决出一、二、三等奖。通过家庭比赛,倡导“家家都有救护员”。


  四是实施“家家学急救”进小区行动。8月份,市红十字会、市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三家联合启动“家家学急救”进小区行动,目前首批参与培训的小区名单已陆续上报,接下来,绍兴市红十字会将市县联动组织培训,把应急救护服务精准送达群众家门口,真正做到“救在身边”。


  答记者问


  一、《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已于今年2月份开始施行,据我了解这从全国层面来讲也是唯一的一部专门关于无偿救护的政府规章,请问出台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绍兴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朱淼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压力增加,各类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呈多发趋势,人民群众对现场应急救护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扶不扶”“救不救”仍然是一个社会痛点。为此,为建立完善无偿救护促进工作体系,褒扬好人好事,约束“碰瓷”行为,市司法局、市红十字联合起草《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办法》遵循小切口、少而精的原则,采用简单型结构,不分章,共18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明确无偿救护定义。无偿救护,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自愿对遭遇人身损害或者人身损害危险的自然人实施紧急救助的行为。
(二)建立促进工作体系。明确市、县两级政府负责统筹解决无偿救护促进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组织制定实施支持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有关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按照各自职责或者章程开展工作;村(居)民委员会配合做好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宣传普及等工作。
(三)强调重申“好人条款”。根据上位法精神,通过强调无偿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鼓励为无偿救护行为作证,将无偿救护人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畴等,消除社会公众“不敢救”的顾虑。
(四)完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立完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明确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红十字会,组织实施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人们自救、互救能力,解决“不会救”的问题。
(五)推进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推进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设施,特别是逐步提高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和管理水平,解决“及时救”的难点。
(六)关爱保障无偿救护人。鼓励社会捐赠,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无偿救护人认定机制,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和优待政策,加强对无偿救护人的关爱和保障。
《办法》的出台实施,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提质扩面,促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置完善,让人们“愿救、敢救、会救”。

  二、绍兴市委市政府确实特别重视应急救护工作,不但出台专门的规章,近三年连续将该项工作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请问今年项目进展如何?


绍兴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陈 洁:
今年,“生命守护”工程入选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这是继2022年“全民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工程”、2023年“‘救在身边’生命急救线建设工程”后,应急救护相关工作连续3年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今年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建设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5个、普及应急救护知识18万人次、开展应急救护持证培训2万人、举办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课100堂、新增AED1350台等5项工作任务。其中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新增AED1350台”,红十字会按照每台AED对应培训不少于5名应急救护人员的工作任务,此项也列入了省民生实事。
截至8月底,今年全市已完成普及培训25.38万人次、应急救护持证培训4.6万人、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203堂,建设完成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5个,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41%、230%、203%、100%。完成新增AED点位对应的应急救护持证培训812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绍兴市红十字会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动员部署,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责任化任务目标。全市按照同一标准同质化推进项目实施。实行周通报制度,狠抓薄弱环节,确保高效率落实。二是加强统筹协作。会同市卫生健康委下发《实施方案》,与卫健系统 AED点位布设同步启动培训工作,并结合参训人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培训。三是提高培训质量。以应用为导向,组建相对固定的民生实事应急救护师资团队。同时严格实施“教考分离”,并针对培训核心知识点进行电话查访、实地督导,督促提高培训质量。
接下去,绍兴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巩固提升省、市民生实事工程,推进“家家学急救”进小区行动、红十字家庭应急救护大赛等重点工作,实现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三、请问绍兴市红十字会,刚才在介绍申报认定程序中,陈会长提到了无偿救护认定奖励评议、复评委员会,请问这两个委员会由哪些人员组成?


  绍兴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 徐泳:


我市已经组建成立了由20名公安、法律、医学和救护培训类专家组成的绍兴市无偿救护认定奖励评议(复评)专家委员会成员库,这些专家分别由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市红十字会等部门推荐。
组织评议或复评时,由绍兴市红十字会负责召集,根据评定需要从专家成员库中抽取至少5人组成且为单数,具体组成要求为:不少于2名医学类专家,法律、救护培训类各1名,涉及刑事、道路交通事故等时邀请公安类专家1名;并要求评议(复评)委员会组成人员与案例当事人无利益关系。
组织复评时,专家组成人员多于5名,至少有一名成员的职称高于原案例评议人员,且与相关案例评议人员不重复,必要时酌情邀请社会人士代表参加。

  四、请问绍兴市红十字会,刚才你们提到了近期开展的“救在身边”行动中有一项“家家学急救”进小区行动,请问这项行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绍兴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 徐泳:
“家家学急救”进小区行动是由市红十字会与市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推动的一项行动。主要目的是发挥小区居民相对稳定熟识的优势,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引导居民自救互救,增强住宅小区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主要举措有:
一是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对小区居民、物业人员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健康知识普及;探索建立救护师资、医务人员挂联机制,促进小区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健康知识普及讲座常态化开展。
二是建设应急救护阵地。整合小区原有阵地建设应急救护站或知识角(栏),配置应急救护箱(包)、救护知识书籍等,有条件的鼓励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让小区居民体验熟知,关键时刻会用敢用。
三是倡导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小区中医务人员、持有救护证书的热心居民、物业人员联合组建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把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小区日常活动内容体系。
这项行动目前正在征集参与小区,有意向的可以直接联系当地红十字会。

   新闻多看点


  •   台风登陆地再调整!暴雨、降温马上到


  •   48小时警戒!封闭!停运!或以巅峰强度登陆浙江......


  •   绍兴地铁,最新调整!


  •   绍兴地铁5号线,站点基本确定!


当班小布:季建明
绍兴发布综合报道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