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思楠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自此,我国开启了财政社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


  30年里,一系列喜人的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衣食住行全面改善……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医保、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6亿人、13.3亿人、2.4亿人、3.1亿人。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每一个角落,都沐浴着公共财政的阳光。30年来,各级财政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持续支持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涨待遇:呵护老百姓安全感


  说起社保,陕西省宝鸡市居民80多岁的王玉梅笑了:“我有退休金,吃喝不愁,还有闲钱给小孙子发红包,很知足。”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比2012年增加了1倍。


  养老金上涨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近年来,财政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加大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等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支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重点向基金收支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同时,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着力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让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增长的不只是养老金,还有不断提高的医保“含金量”。


  从2003年到2023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补助从不低于20元/人增加到不低于640元/人;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从10元/人增加到380元/人。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由财政“拿大头”和居民“拿小头”的医保缴费,细心呵护着老百姓的安全感。


  家住福建省三明市的邓禄娥今年做了一个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花了3.6万元,报销了2.3万元,实时报销,非常便捷。“有医保真好!”邓禄娥很感慨。


  对困难群众开展医疗救助补助,通过社保补贴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不断扩大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近年来,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关切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实,失业、工伤等待遇稳步提高:我国月平均失业保险金水平从2012年的707元提高到2023年的1814元,月平均工伤保险伤残津贴由1864元提高到4000元,让参保者合理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1994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城镇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中方职工以及广大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到社会保障。”财政部社会保障司首任司长杜俭欣喜地看到,“30年后的今天,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各类劳动者可以公平地享有养老保险权益,老年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其中,国家财政为职工之外的城乡居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亿万老年农民历史上首次领到了养老金;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水平快速提高,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高。”


  优供给:公共服务扩量提质


  熘肉段、宫保鸡丁、蒜蓉西兰花、炒合菜,再加上米饭和一碗小米粥,在位于北京市广内街道的核桃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助餐点,这样一份两荤两素的老年餐定价20元。


  “种类多,干净,还实惠!”家住驿站附近的胡奶奶属于西城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可以享受每天5元钱的就餐补贴,自己只需支付15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养老助餐点可持续运营,不光像胡奶奶这样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能够享受到5元的就餐补贴,西城区还对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助餐点给予每单3元的运营补贴。


  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数据更为直观:截至2022年底,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综合补贴分别惠及3330.2万、546.1万、97.1万、67.2万名老年人。全国共有1395万名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368万名特困老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做到“应养尽养”;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1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1万个,共有养老床位822.3万张。


  今年2月,在广西梧州市“政校企”促就业平台的牵线搭桥下,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和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100多名毕业生从“校门”直接进入“厂门”。


  将企业用人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精准匹配,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梧州市“政校企”促就业平台的主要功能——2024年以来,该平台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近2.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超7000人。


  梧州市“政校企”促就业平台的建立运营是梧州市打造“金牌就业管家”的一个重要举措。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积极筹措下达梧州市就业补助资金1.63亿元,支持梧州市打造“金牌就业管家”,多举措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最大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岗位供给。


  一项项政策加码背后,是一笔笔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亿元,支持各地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除了做好就业资金保障之外,财政部门还在税收政策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能够为稳就业提供直接援助,通过税收政策调整有助于激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从而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说。


  兜底线: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以前,总是为孩子的学费和医药费发愁,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由于家人身患重病,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栾官屯村的汪朋一家生活很是拮据。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山东省低保标准不断提高。2020年刚纳入低保时,汪朋一家每月领到的低保金是765元,今年已经涨到1431元。“每月多出来的这些钱解决了我们不少问题。”汪朋期待着,全家能够尽快挺过难关,让生活越过越好。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山东省连续多年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各类救助标准协同联动、救助水平稳步增长的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省均标准由2012年的370元/月和185元/月提高到2023年的944元/月和769元/月,惠及全省困难群众近360万人次。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16549亿元,统筹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2013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从379亿元增加到1461亿元,推动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一方面,能够为困难群众及弱势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财政社保支出在再分配环节促进公平。”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看来,公共财政社保兜底功能的日益增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覆盖最广大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


  目前,我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2023年保障低保人员4000万人以上、特困人员近500万人、临时救助人员1000万人次左右、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30万人次以上。


  与此同时,民生保障标准持续提升。2021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比2012年分别增长1.2倍和2.1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已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


  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转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0年人民生活的新变化,让人欣喜,令人振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相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杜俭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