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绵阳市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浪潮中持续探索发展新路径。2023年,三台县围绕“现代化县域经济强县”目标,发布了新一轮发展规划,聚焦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四大核心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本文将从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解读这一规划释放的关键信号。


  -------------------------------------


  一、战略定位: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打造绵阳东南增长极


  三台县的新规划明确提出“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绵阳副中心”两大定位。这一战略选择基于其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


  - 交通枢纽价值凸显:随着G5成绵扩容、绵遂内铁路(三台段)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三台将成为连接绵阳、遂宁、南充的“十字路口”,规划中特别强调构建“1小时成渝通勤圈”,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加速汇聚。


  - 农业基底升级机遇: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三台正以“天府粮仓”建设为契机,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规划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现代种业创新基地”,打造从育种到加工的粮油全产业链。


  - 文旅融合新支点:依托潼川古城、郪江汉墓群等历史文化资源,规划提出“一核两带三区”文旅布局,以“古梓州文化”IP为核心,串联乡村旅游与生态康养,助力三产融合发展。


  示意图


  


  二、重点任务: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双轮驱动


   1. 工业突围: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


  规划明确将“工业强县”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 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依托生猪、麦冬等特色农产品,建设百亿级产业集群,引入预制菜、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


  - 高端装备制造:以纺织机械、汽车零部件为基础,对接绵阳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清洁能源产业:利用涪江流域水能资源,发展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项目,规划中提到“建设川北储能基地”的构想值得关注。


   2. 城乡融合:破解“大城市带大农村”难题


  针对三台县“人口基数大、城镇化率偏低”的现状,规划创新提出“片区化发展”模式:


  - 中心城区提质: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拓展“双轨并行”,重点建设城北新区,打造教育、医疗、商业综合服务极核。


  - 县域副中心培育:支持芦溪、西平、塔山等镇建设区域中心,通过“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模式承接县城功能疏解。


  - 乡村振兴示范带:在涪江、凯江流域布局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广“村集体经济+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探索土地集约化利用新路径。


  3. 民生保障:从“基础普惠”到“品质提升”


  规划将教育、医疗、养老列为重点投入领域:


  - 教育强基工程:推动三台中学创建“省一级示范高中”,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深化产教融合。


  - 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构建“县域医共体+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 养老服务体系:试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规划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


  示意图


  三、实施路径:创新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为保障规划落地,三台县在制度层面提出三大创新:


  1. 投融资机制改革:设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探索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项目建设。


  2. 土地要素破局: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通过“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3. 数字化赋能治理:建设“城市大脑”平台,整合农业物联网、智慧交通等系统,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示意图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规划蓝图清晰,但三台县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粮食安全与产业发展用地矛盾?怎样在财政压力下保障民生投入?能否在区域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持续性。


  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三台县若能抓住交通升级、产业转移、政策倾斜等机遇,有望实现从“农业大县”到“综合强县”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等领域,或将成为西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一。


  示意图


  (注:本文基于公开政策文件及媒体报道综合解读,具体实施细节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