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工资快用完了,也不知道这个月发的工资是否到账了,再不到账又要吃老底动用备用金了。


  失地农民失去的不止是地,还有生存空间,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品尝。每天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机器,有无数条力量拉着走,让你不能停息,也不敢停息;身体就像压了无数块石头,让你喘不过气。


  屈指算来,成为失地农民已有11个年头了,现在又成为“失宅农民”,虽然搬进了“空中楼阁”,生活也恢复了平静,但岁月在流失、年龄在增长,相比往日,少了许多的欢声与笑语,也增添了许多的艰难与不易。


  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都在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但从小生活于农村,除了种地没什么特长,也不会什么技术活。现在是“生于农村没了房,身为农民没了地,”是真正的失地、失房的“双失农民”。曾经的村子已成为一片废墟,每次路过都会让人一声叹息,多好的村子就这样没了。


  因为人多地少,耕地占用时,只领取了很少的一点补偿款。这些年,孩子教育、老人医疗等都花得差不多了。前年房子搬迁,分了两套安置房,但是毛坯房。领到的拆迁补偿款距离装修支出差了一大截,只能又加了部分自己的积蓄,简单装修了一下,也算入住了。为了节省开支,除装修外,其他的家具、电器、锅碗瓢盆等等基本都是原来旧的搬过来继续使用。


  这些年,耕地被占用后,周围年轻一点的都到周边的县市承包土地,继续种地,年纪大一点的,只能在附近找点零活。作为较晚的70后、最早的独生子,现在已是不惑之年,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真的不容易。


  有时也想去外面承包块土地继续做农民、继续种地,但父母年岁已大,年轻时吃的苦太多,现在行走不便,需要人照顾。还有一个孩子上初中,每天早晚要接送,样样离不开自己,样样都放不下。


  随机拍摄,非特指


  父母他们自住一套安置房,只是年纪大了也没其他经济来源,每月就指望着每人每月几百元的养老保险,只要身体健康,基本够他们日常开支。


  大儿子学习成绩一般,基础知识不牢,中学时参加了补习班,去年考取当地一所技术学院。孩子也比较懂事、节省,不乱花钱,除了每月要点生活费,日常可以少操点心。


  为了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看管孩子,所以在家附近的市场上找了份保安工作,孩子他妈妈在花卉市场上帮人分拣和包装花卉,偶尔也找点零活做做,两人工作倒是不累,也可以相互照应,主要是方便接送孩子和照顾家庭。只是现在的收入,主要就依靠两人每月合计50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生活有点拮据,还好市场是村办企业,工资每月都能准时发放。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是失地农民,村上统一交了合作医疗,自己前些年买了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有个大病大灾可减小一点负担。至于养老保险,听现在可以领到的老人说也就400元左右,等自己60岁时不知能领多少,估计也只能是够买点基本的蔬菜吧。


  村民现在基本都住进了“空中楼阁”,用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说法就是“住洋房受洋罪啊”。现在生活成本比以前高了许多。


  以前门前屋后有点菜地也基本自给,现在一根葱一瓣蒜都要出钱去买。


  以前在房顶上、院子里,剩菜剩饭菜叶子养个鸡养个鸭,蛋也有了,偶尔还可以改善一下伙食。


  以前做饭烧点柴火不需要钱,现在用燃气虽然干净卫生了,但每月都得花钱。


  以前每户都有一口自己的小水井,洗菜洗衣服、生活用水基本不出钱。


  以前停个电动车放在家里面,现在停个电动车每月也要几十块,充电还很贵。


  以前自家有车的,停在房前屋后,不需要钱,现在既要买车位还要每月交管理费。


  最可气的是住进了安置房,又增加了物业费,本想着安置房物业费应该会便宜点,哪成想他是按市场价计算,全部算下来每平米接近一块九。一个小县城边、一个安置房、住着一群曾经的农民,这标准真不低啊,与商品房标准也差不多了。这就是明显的“双标”啊,拆我们的房时所有补偿是按至少十多年前的标准算,现在收我们的钱了,怎么又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呢?


  一个家庭每月的吃喝拉撒什么都要钱,加上搬迁以前每月都会有的支出,想想都头疼。所以每月都要有所计划才能保持收支基本平衡。


  唯一有点宽松的,就是还有一套80平的安置房现在用于出租,每年能有个一万多点的租金收入,支付完老大学费后还有剩余。现在只希望全家人都健康、平安,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每次想起生活的琐事,脑海中总会想起一首歌所唱:


  我不能随波浮沉


  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


  ……


  图片来自网络


  文中非特指本人或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