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退休?对农民来说,这只是个传说。”一位农村老人背着竹篓在地头苦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高农民养老金”,但城乡养老金差距仍高达24倍。这背后,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乎公平的“攻坚战”。


  城乡养老“双轨制”为何难破?


  1. 历史欠账:农民贡献被低估


   - 温铁军指出,农民曾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为工业化输血超17.3万亿元,但养老体系比城镇晚建20年。


   - 农民工缴纳社保比例仅16%,退保率却达40%,多数人晚年仅靠每月不足200元养老金度日。


  2. 现实困境:钱从哪里来?


   - 城镇职工养老金靠全国统筹调剂,而农村养老依赖地方财政,富裕县与贫困县补贴差异超10倍。


   - 专家测算,若城乡社保并轨需填补30万亿缺口,但农民城镇化后的经济价值常被忽视。


  3. 制度痛点:户籍与土地的双重束缚


   - 宅基地、耕地难以变现为养老资产,农民无法像市民一样抵押房产“以房养老”。


   - 仇凤仙调研发现,70%农民存款不足5万,子女进城后“代际剥削”加剧养老危机。


  2025年新政策:三大突破点


  - 涨幅预期:从“5元时代”到“百元跃进”


   2024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涨20元,2025年或迎更大力度(预计月均增50-100元),但仍需缩小城乡差距。


  - 统筹升级:省级试点先行


   广东、浙江等地探索省级养老金调剂,未来或向中西部倾斜,缓解“富省吃肉,穷省喝汤”困境。


  - 土地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产”


   温铁军建议:将集体土地流转收益注入养老基金,让农民凭“地权”换保障。


  公平不是施舍,而是偿还


  城乡养老差距本质是“历史债”与“制度债”的叠加。若仅靠财政拨款,难解根本。必须打通城乡资源流动:


  - 短期:提高养老金涨幅,建立农民养老金与物价挂钩机制;


  - 长期:推动户籍改革,允许宅基地入市,让农民真正拥有“市民化资本”。


  农民的晚年,不应只有土地和叹息


  “提高养老金”只是起点,让2亿农民体面老去,需要一场从政策到观念的全方位变革。毕竟,那些曾用肩膀扛起中国工业化的人,值得一个不被遗忘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