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代理人会拿养老社区作为保险的超级卖点。


  “买养老保险,可以对接某某养老社区。”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养老社区的描述,可以说是集成了「养老」、「休闲」、「护理」、「社交」等多种功能,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养老选择,但如果你要为了养老社区去购买保险,就已经落入其中的陷阱了。


  养老社区不是白住的


  很多朋友,包括之前的我都是一样,以为买了这个保险,那退休后就能住进养老社区了。


  其实不然,有些代理人不会给你说清楚,你需要花大价钱才能负担成本。


  几百万换来的入住权,仅仅是开始。


  每个养老社区都有不同的房间类型,由明晰的价格组成。


  这个费用,大部分都是按月交。


  比如下图这个,一居室的房屋基础使用费是3300元/月,居家服务费是9200元/月,合计12500元/月。


  这个价格算是养老社区中的一般价格,因为是单居室,生活空间相对小一些,像一室一厅就要17600元/月起了。


  当然也有便宜的,比如六七千一个月。


  这就要看区域、服务水平和主要的养老侧重点了。


  除了上面说的基础费用,还有潜在的额外成本,如押金、护理费、医疗费等,都是需要额外掏钱的。


  价格要比社区外贵,这个和你去五星级酒店点一碗最便宜的面,也要50块钱的逻辑是一样的。


  医疗服务有局限


  虽然养老社区内设有医疗设施,但通常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很多养老社区会夸大医疗服务能力,宣传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需要特殊治疗或长期护理的老人来说,有些社区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甚至需要被送往外部的医院接受治疗。


  这可能会带来不便和额外的压力。


  入住权,仅仅只是保险的附加服务


  为了养老社区名额,买了几百万元的保险,但你知道吗?


  保险公司附带的养老社区是不会写在保险合同上的,养老社区的入住权,只是保险的附加服务。


  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单独签署一份养老权益确认书了。


  服务的好坏,它不受保险的监管和保护。


  比如你现在去参观那些旅游景点般的养老社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


  30年后,里面的优美环境变成什么样了谁知道呢?


  不少养老社区,现在基本已经住满了。


  30年后,老年人只会比现在更多,那时候床位还能保证吗?


  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还没实现盈利或盈利较少的养老社区肯定压力山大。


  30年后,还能不能保持服务的稳定性真是不好说。


  这些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要是后面的实际情况和自己预期不符,可能又要骂保险不靠谱了。


  收益不够亮眼


  保险公司知道你是冲着养老社区去的,所以搭配的产品,收益往往不会太高。


  能领的养老年金,可能刚刚够养老社区的钱。


  这样设置,对接养老社区就有价值了。


  年金险对接养老社区,实际是解决入住权的问题;年金险的收益,实际是解决入住费用的问题。


  此前监管发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对保险+养老社区,提了几个要求。


  第一, 什么样的保险公司有资格做?


  首先,净资产不低于50亿元;二是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三是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四是公司治理评估结果C级及以上;五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低于第3档;六是在其他各类监管评级或监管评估中未触及采取监管措施的情形;七是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100%。


  你可以看看你买的保险,背后的保险公司能不能实现这个要求。


  第二, 运营养老社区都有哪些模式?


  自有、租赁、合作都可以。


  比如中国人寿、泰康人寿,自己盖养老社区。


  比如鼎城人寿,他家的养老社区是与光大永明养老社区合作的,没有产权。


  无论是自有还是合作都可以,但必须要满足上述的几个指标。


  第三, 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


  如果事后发现自己牛皮吹大了,要有能力赔偿客户。


  写在最后


  是否选择养老社区,咱得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身体条件、个人喜好来综合考虑。


  花时间去实地考察一下不同的社区,试住一周,远远胜过走马观花的了解。


  说到底,大家都得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多攒点养老钱,这是铁打的事实。


  愿每一位年轻朋友,都晚年幸福~


  本文源自险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