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疾控中心发布《武汉市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市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41.71%,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提前完成《“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5%”的目标。


  什么是居民健康素养?这一数据是怎样得出的?调查反映出武汉居民健康素养具备哪些特点?武汉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黄远霞详细解读。


  ■ 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1.71%


  提前完成“健康湖北2030”目标


  健康素养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三个方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0%。在此基础上,《“健康武汉2035”规划》进一步提出,2030年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5%,2035年要提高到40%。


  “武汉市疾控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全市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为武汉市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黄远霞介绍,本次监测采用2024年国家统一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共调查全市非集体居住的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2400人。结果显示,武汉市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41.71%,较之2023年提高了2.92个百分点,高于2023年全国平均水平29.70%和湖北省平均水平36.10%,并提前完成《“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5%”的目标。


  ■ 理论素养最高,技能素养最低


  居民普遍面临“知易行难”


  调查显示,在健康素养的三个方面中,居民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最高,为50.6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为41.83%;基本技能素养最低,仅为38.17%。这组数据反映出居民“知易行难”,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成健康行为。


  从年龄来看,25—34岁年龄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66.29%;15—24岁年龄组次之,为55.07%;65—69岁组最低,为22.04%。未患慢性病的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44.47%,高于患慢病的居民。


  从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和职业构成来看,调查对象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医务人员总体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71.43%,其次是公务员/教师/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和其他企业人员,分别为59.49%和52.16%。


  2024年,全市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六类健康问题上的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健康信息、慢性病防治、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


  在健康素养调查全部问题中,这五个问题回答正确率最高:哪些情况下应暂缓给儿童打疫苗;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发生抑郁症;发现病死禽畜应怎么做;超重肥胖容易患哪种疾病;保健食品是否能代替药品治病。


  以下五个问题回答正确率最低:关于肝脏的描述;“OTC”标识知识;全国统一的免费卫生热线电话号码是什么;咳嗽、打喷嚏时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及BMI的计算方法。


  ■ 传染病防治素养不足35%


  亟待加强相关健康教育


  “调查反映出居民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黄远霞介绍,不同特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示65—69岁年龄段、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不足5万元、农民/工人职业群体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烈性传染病应怎么做”2023年曾是回答正确率最高的五个问题之一,在2024年的调查中跌出榜单。同时,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六类健康问题上,传染病防治的素养水平仅34.46%,排名垫底。


  黄远霞介绍,传染病防治素养反映的是居民对传染病防治相关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应用能力。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的高低影响居民对传染病的预防能力,低水平群体预防能力相对较差,会增加个人及国家的医疗支付,因此加强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基本医疗素养在六类健康素养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提示基本医疗是居民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基本医疗素养具备率关系到个体对卫生资源的利用度和正确就医的能力,这和目前公众在合理就医和安全用药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相一致,因此进一步加强居民基本医疗的健康教育仍然是今后的相关工作重点。


  下一步,武汉市将持续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补足短板,稳步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撰文:潘婷 卢艳华)


  【编辑: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