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平度市作为全省面积最大县域市,现有户籍人口135.6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5.47万人,占比26.6%,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平度市立足县域发展实际,紧盯群众所期所盼,多角度探索养老发展路径,多举措优化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共同托起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坚持“三方联动”


  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扩面增量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加剧,市民政局多元推进县域养老事业,引入品牌化、专业化力量参与社会养老产业,逐步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运行机制,构筑起“兜底+普惠+多元”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坚持政府主导


  将发展养老服务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市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将发展养老服务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和重大的民生工程,连续4年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市委工作要点、市办实事和政府工作报告,年度投入养老机构运行补贴和星级养老机构奖励补贴200余万元。出台《平度市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平度市农村互助养老工作管理办法》等12个政策文件,投入约5亿元建成1处市级特困老人照护中心、17处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1处示范性失智老人照护中心,全市特困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3.75%。


  坚持专业运作


  加速“养老+健康”融合,支持养老服务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引进建成青岛国福、华恒康养、东北部山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等综合康养项目3个,培树打造万林、青鸟、红苹果等3个养老连锁品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养老服务建设2.1亿元,新增养老床位1500余张。建设社区嵌入式机构3家,全市45家养老机构全部实现社会化运营,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


  坚持社会参与


  以“养老时间银行”为依托,推进“五社联动”志愿养老服务,引导志愿组织、家政机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力量,为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等为内容“六助”服务,全市登记为老志愿服务组织28家、注册志愿者1万多人。今年以来,累计注册志愿者842人,完成订单12894次,志愿服务时长5224小时,形成了“政府、社区、专业机构、社会力量、志愿者”五位一体网格化养老服务网络。


  聚集“三大难题”


  高品质养老服务品牌锃亮增色


  市民政局紧盯老年人所需所盼,聚焦县域分散特困老年人供养、高龄长者老年人就餐、入住机构老年人就医等难题,以品牌养老服务铺就民生底色,一站式解决老年人服务需求,全力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聚焦高龄老人居家供养难问题,


  打造“爱心大姐”品牌。


  通过“政府购买、市场运作、分类服务、监督管理”的方式,实施“爱心大姐”居家照护养老项目,为留守、孤寡、独居、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居家照护服务,创新建立了“1+17+298”的三级服务网络。目前,已发展服务队伍20支、爱心大姐389名,年累计服务超42万人次。健全完善了市镇(街)村(居)家庭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了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阵地,以养老服务智慧化为突破口,以工作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努力打造县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网络。2023年11月24日成功入选山东省12个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之一。


  聚集老人吃饭难问题,


  打造“暖心暖胃”品牌。


  坚持“因村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4元”优惠午餐,探索出村级互助型、集中配餐型、暖心饭盒型三种运营形式,从政策保障、暖心捐赠、规范管理等方面,建立长效运营管理体系,探索出一条“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村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助餐”新路子。目前,建成助餐为主的养老服务站及助老食堂255处,覆盖全市85%的村居,4.6万名老人吃上了“暖心午餐”。


  聚集老人就医难问题,


  打造“医养结合”品牌。


  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6家乡镇卫生院和12家养老院以“两院一体”模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养老院、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不同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转介渠道,建立医院医师定期到养老机构巡诊制度,建立养老院护理人员定期到医院护理实习制度,使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资源相互衔接,构建起有效的“医养结合”服务序列,发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医疗的支撑作用。通过建立医联体、开设康复中心、设置巡诊室、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与养老资源互享互助、共同发展,着力构建医养康“三维一体”养老服务。


  实施“三化建设”


  专业化养老服务规范赋能增效


  市民政局对标对表《养老院服务质量指南》115条指标,对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项目实行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建设“智慧消防”、“明厨亮灶”和“智慧养老”大数据管理平台;逐步摸索出数字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建设“三化”管理模式,推动全市养老服务更加制度化、精准化、规范化。


  开展数字化建设


  投资170万元建设“智慧消防”、“明厨亮灶”和“智慧养老”大数据管理平台,与应急、医疗、市场监管部门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实施半失能、失能困难老人的居家上门服务和家庭硬件配套工程,420名失智老年人佩戴智能定位手环,1284户困难老年人家中安装网络连接、紧急呼叫、活动监测等智能设备,提供助行、助餐、助穿、如厕、助浴等居家上门服务37590次。


  开展标准化建设


  以全市信用体系建设为依托,开展养老机构“信易养”守信激励机制,组织养老机构安全评估、星级评定,实施养老机构“红、橙、黄、蓝”四级风险管控,推动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目前已制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50余项,开展动态评估11次,取缔关停不规范养老院6家,整改存量养老服务设施5处,安全整治3处,服务达标率100%。


  加强专业化建设


  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常态化开展优秀养老服务组织、最美养老院长、最美护理员评选、敬老使者评选和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免费培训养老从业人员1268人次,培训“两院一体”照护人员612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从业积极性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