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辞职到各类企业工作,不管过去的职务、职级有多高,一切都成了过去式,就不再是机关公务员了,到企业工作就是企业职工,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过去的经历只是作为自己重新就业的参考条件之一。


  现在公务员的待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对于工龄满30年的公务员还可以办理提前退休,辞职只是一个不得已的选项。当然选择辞职的公务员,实际上已经做好了更好的准备。比如工作条件和原来相比更好,薪酬福利待遇可能是原来的好几倍,或是为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是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也就是说公务员的实际缴费年限计算是从2014年10月开始计算的。尽管有的地方是在2014年10月之前也缴纳了养老保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老机保。但老机保都没有计算实际缴费年限,而是按照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


  公务员在辞职时,如果是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规定,经过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辞职的,辞职以后,以前在机关的工作年限要计算为连续工龄,与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龄连续计算。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工龄的概念被逐步淡化,退休时是以缴费年限代替了工龄。凡是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缴纳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养老保险实施之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在2014年9月之前辞职的公务员,辞职后只要缴纳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管是由单位缴费还是个人缴费,过去的工龄都要视同缴费年限;在2014年10月以后辞职的公务员,在机关缴纳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要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14年9月之前的工作年限视同为缴费年限。


  对于那些在机关工作时间比较长,比如达到20年多年或是30年左右的公务员,只要是在2014年9月之前辞职的,辞职后缴纳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那么这20多年或是30年的工龄都会视同缴费年限。


  公务员辞职到企业打工或是自己缴纳养老保险以后,虽然过去在机关工作的工龄要视同缴费年限,但是视同缴费指数的计算和机关是完全不同的。


  机关公务员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根据公务员本人职务、职级,工作年限等来综合确定的,包括了岗位职务指数、薪级指数、退休生活补贴指数三个方面,公务员的视同缴费指数和本人职务、职级的关系是比较大的。


  公务员辞职以后,养老保险关系不能保持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不能再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规定来办理退休,也不能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办法来计算养老金,离开机关以后,一般都要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由于养老保险关系已经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变成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只能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办法执行。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计算办法中,过去在机关工作时的视同缴费指数,也只能按照企业的视同缴费指数计算办法执行。


  企业的视同缴费指数计算办法,不再和过去的职务、职级挂钩,而是和实际缴费年限挂钩。目前大多数省份的企业职工在办理退休时,基本上都没有单独计算视同缴费指数,而是计算的平均缴费指数。


  比如四川、重庆等地,还有很多的省市,视同缴费指数都是按照实际缴费指数计算的。比如退休时的平均缴费指数是0.6,那么你的视同缴费指数就是0.6,如果你的实际缴费指数是2.0,那么的你的视同缴费指数就是2.0,总之就是一句话,实际缴费指数越高,视同缴费指数就越高。


  也有的地方视同缴费指数全部是按照1.0计算,有的地方是按照所在地的设区市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除以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来计算,比如广东省就是这种计算方式。江苏是采取折算为个人账户的方式计算的。每个地方的计算办法不一样,但不管是哪种计算办法,都和原来在机关时的计算办法有比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公务员辞职以后,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企业职工的计算办法执行,多数地方是按照实际缴费指数计算来计算,这对实际缴费指数高的人群体是有利的,对于辞职以后缴费低的人是不利的,退休后的待遇和在机关时的待遇相比,差别也是比较大的。